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184  (第2/2页)
着晁错的面,置他于死地而后快。有时想想,也够悲哀的。人类许多高妙的智慧,都是在个体生死存亡的时刻迸发出来的。袁盎绝杀晁错,并不是他主动所为,而是他被逼急跳墙才想出来的绝招。    袁盎真的出狠招了。    袁盎沉定对刘启说道:“请陛下先屏退左右,摆平吴王的计谋,我只能告诉陛下一人”    此时只有三个人在谋事,袁盎,刘启,晁错。屏退左右,这个左右,当然指的是晁错。于是,刘启转过头,看看晁错。晁错一脸尴尬和恨意,却又无法发作。最后,晁错只好恨恨瞅了袁盎一眼,避开了现场。    晁错既出,刘启接着问袁盎计谋。袁盎强忍多日的恐惧和恐怖像恶之花,即刻开放在刘启的面前。袁盎对刘启说道:“摆平吴王的办法很简单。吴王造反,不过是因为晁错削了他们的土地。如果陛下杀晁错,向诸侯谢罪,复还诸侯故地。兵刃之灾,立即化解!”    诛晁错?!办法真的管用吗?    刘启沉默了。    似乎,袁盎说出了刘启心底的痒痛?似乎,晁错不死,痒痛不除?晁错是怕有麻烦制造者,是不是又应了江湖那句老话:人在江湖,身不由已;出来混,迟早是要还的?!    沉默,可怕的沉默。    最后,刘启长长地叹息道:“我不知道诸侯们的诚意如何,如果可行的话,我想我不会因为爱一个而得罪了天下所有的人。”    刘启终究还是动心了。好啊,千等万等,袁盎等的就是这句话。袁盎心里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对刘启说道:“诛晁错,复故地,以此谢罪天下。这,只能是唯一的办法了。时不待我,请陛下拿定主意。”    其实,刘启一语既出,心中主意已定。一个字,杀!而且,诛杀晁错,还必须得快。快的好处是,杀晁错个措手不及,避免意外出现;同时,以此尽快消退刘濞进犯。    于是,刘启和袁盎决定分工行动:诛晁错,刘启来办;退刘濞,袁盎来办。    紧跟着,刘启改拜袁盎为太常,整装密行。同时,刘启也秘密行动了。首先,刘启把丞相,首都警备区司令(中尉),司法部长(廷尉)等三人叫来,让他们出面弹劾晁错;其次,刘启在三人的弹劾书上签字:同意通斩晁错老少一家。    此时,晁错还被蒙在鼓里。没有人给他招呼,亦没有人给他通风报信。整个长安城,安静得有些空洞,甚至恐怖。晁错不知道,在这座别人的城市里,他不过是落单的孤雁。    公元前154年,正月二十九日。刘启让中尉去向晁错传话,载他入朝会见。    圣奥古斯丁说:昨天,是今天的过去;明天,是今天的复制。是的,对晁错来说,昨天,今天,或许明天,似乎都是一样的。那就是,没完没了的上朝,出策,杀人。但他并不知道,这天的日子实在有些异常。因为,今天是袁盎联合刘启使计杀他的最后日子。    可这一切都没有征兆。晁错像往常一样,朝服打扮,出门时还特别多整一次衣冠。然后,跟中尉上车去了。没想到的是,悲剧就在长安闹市发生了。当晁车乘车才入长安街市,就被踢下车去,说时迟,那时快,一武士挥起长刀,腰斩晁错。    腰斩,古之酷刑。听说,腰斩之人,因没有伤及心脏,上体仍然可以活动。清朝某一被腰斩的官员,甚至在受刑后,仍然用移动的双手写下了七个字:惨惨惨惨惨惨惨!    彼一时,非此一时。我们没有听说晁错受刑后留下什么惨字,但是穿越历史的天空,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晁错悲剧而荒谬的命运。此中命运,我愿以北岛一首诗来收尾:    一切    一切都是命运    一切都是烟云    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    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    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    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    一切语言都是重复    一切交往都是初逢    一切爱情都在心里    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    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    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    一切残废都有冗长的回声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